
莎拉為了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現在輪到了她的腎臟。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的安娜決定反擊她的父母,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皮考特以不同人物的口吻來接續故事的發展,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對「愛」有深入的刻劃及詮釋,以細膩的筆法,精妙的細節,靈巧的掌握人與人之間脆弱敏感又錯綜複雜的關係。
--------------------------------------------------
難怪會成為排行榜的熱銷書籍,真的是很值得一看。
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色其實都有他特別的意義,加上會各自從每個人的說法去架構起整個故事,帶出作者想要給讀者的省思。真的很特別,也很細緻。
對媽媽莎拉,其實真的是又討厭又能十分瞭解她做的每一個決定、安排的每一個環節,沒有人是完美的,做人就不要做事,真的是沙拉的寫照。如果能做到兩全,何必要盡做些可能會受人厭惡的事,如果不嘗試,是否真的就要放棄,但,這是不對的。莎拉是這樣想的。
爸爸布萊恩,其實真的很堅強,做為一家之主,他守著沈重的擔子,咬著牙忍下來,他愛沙拉,他也愛孩子,他沒辦法選擇。
雖然在中間的章節,我心裡有點小抱怨,為什麼布萊恩爸爸都已經看出安娜的失落,卻不幫她一把,給她開個頭,支持她說出心中的話呢?可到了後面才知道,之前有一次凱特病危時,布萊恩率先比沙拉還想要放棄,但最後還是因為莎拉強硬的態度,凱特平安度過了那次危機。
對布萊恩來說,事後的自責真的是壓的他喘不過氣,為什麼為什麼當時的自己竟想見死不救呢?如果這次的危機,也向上次一樣,只要堅持就能度過,為什麼不呢?
所以,在開庭作證的最後,布萊恩決定還是希望安娜捐出一顆腎臟。
這家庭其實真的很神奇,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他們其實全部都很相愛,但,心裡卻總有說不出的疙瘩。
哥哥傑西,其實是個較黑暗的角色,第一個出生的他,是這個家庭的第一個寶,所有的寵愛、關心、焦點,都在他身上,但一直到凱特出生,他的世界開始變的不同。脆弱的凱特、讓大家手忙腳亂的凱特、奪去所有人注目的凱特,雖然漸漸的,他不再被爸媽視為第一順位,但他就是無法厭惡那個搶去一切的小小凱特,他也愛她,但卻沒辦法救她,所以,他明白,為什麼會有安娜的誕生。
我為傑西哭的橋斷也不少,
一次是幼小的傑西希望媽媽實現要是看完牙醫後就要帶他買鞋的願望,但因為凱特開始流血了,所以他連醫院都去不成,更別提是買鞋,所以一氣之下,傑西衝進房用剪刀把牙齒矯正器拆下,滿口是血的對媽媽說,我們哪都不用去了。
一次,傑西哪著鏟子想挖條隧道通往別處,挖壓挖,卻發現因為太深了,自己陷入了黑暗,汪了手腳的他,拼命喊叫,直到父親發現,一腳踏進洞穴,領起傑西,才發現,洞穴的高度才到父親的腰,『你知道的,黑暗會給人錯覺。』
長大後的傑西,被爸媽歸類成叛逆,也成為他們保護下的自由體,在前往醫院的路上,莎拉和傑西為了凱特在爭吵,莎拉責怪傑西怎麼老長不大,不願體諒重病的凱特,世界不是為了你傑西在轉動。傑西生氣的說,為何媽媽不長大,這世界不是為了凱特在轉。莎拉回過頭看見傑西肘眼處的淤青和針孔,訝異又憤怒的質問傑西是否吸毒,我想當下真的能感覺,做孩子的無力還有難受,傑西大叫,妳難道都沒有想過,只要凱特有需要,救她的血小板從哪來嗎?是我每三天就去抽一次血換來的!!
我想說的是,愛,並不完美。
愛一個人時,其實並不複雜,
但當愛已經繁衍組成了家庭,愛,就會細膩的連顯微鏡都難以觀察。
傑西、凱特和安娜,都有著超越生理年齡的成熟,一路看下來,雖然還是有些童言童語,但卻可以感受到,雖然他們受強大的愛保護,卻也讓他們得更強迫自己要擁有力量去支撐住那無形的期望和奢望。
不說,雖然愛卻容易誤解,說了,卻常常因為愛而無法寬容對待。
雖然結局很並不完美,就像Jodi Picoult的兒子看完一樣,真的很難過,難過到不想和她說話,打開房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妳為什麼要這樣?
還不錯的一本書。推